化工行业涵盖石油化工、煤化工、精细化工、医药化工等多个细分领域,生产过程涉及复杂的化学反应、溶剂使用及废物处理,因此臭气来源广泛、成分复杂。以下从臭气来源、主要恶臭因子、浓度范围及分布特征四方面详细说明:
一、臭气来源
化工行业的臭气主要源于原料挥发、反应副产物、溶剂残留及废物处理过程,具体可分为以下核心环节:
原料预处理与储存
原料预处理与储存
- 煤化工:原煤破碎、干燥过程中释放煤尘及含硫挥发分(如硫化氢、硫醇);焦炉煤气储存时,未净化的煤气携带苯系物、萘等异味物质。
- 石油化工:原油储罐呼吸阀释放轻质烃类(如甲烷、乙烷)及硫化物;液态原料(如甲醇、甲醛)储罐因温度变化挥发,产生刺激性气味。
- 精细化工:含氮原料(如胺类、腈类)储存时,因密封不严挥发三甲胺、乙腈等,形成鱼腥味或刺激性气味。
反应与合成单元
- 催化反应:石油裂解过程中,烃类不完全燃烧产生烯烃、炔烃及硫氧化物;煤化工脱硫反应(如克劳斯工艺)若控制不当,会泄漏硫化氢(浓度可达 100-500mg/m³)。
- 酸碱反应:含氨废水与酸反应生成氯化铵废气,释放氨味;含硫化合物(如硫氢化钠)与酸反应生成硫化氢。
- 氧化还原反应:农药、染料合成中,硝基还原为氨基时产生氮氧化物(如 NO、NO₂),伴随刺激性气味;含硫基团氧化生成二氧化硫或硫醚。
分离提纯与溶剂回收
- 精馏塔:塔顶排气携带未完全分离的溶剂(如甲苯、二甲苯、乙酸乙酯),苯系物浓度可达 50-200mg/m³;高沸物减压蒸馏时,残留硫醇、硫醚释放恶臭。
- 萃取单元:使用二硫化碳、四氯化碳等溶剂时,挥发产生大蒜味或甜臭味;废萃取剂回收不彻底,释放卤代烃异味。
废物处理单元
- 废水处理:化工废水(含高浓度氨氮、硫化物)厌氧处理时,产甲烷菌分解含硫有机物生成硫化氢(5-50mg/m³);好氧池曝气过程释放氨(10-30mg/m³)。
- 固废堆放:废催化剂(含硫、氮)露天堆放时,遇水分解产生硫化氢、胺类;精馏残液(含重质芳烃、杂环化合物)挥发产生焦糊味。
设备泄漏与异常排放
- 阀门、法兰密封不严:反应釜、管道接口泄漏,释放原料或产物(如甲醇、甲硫醇);泵体密封失效,泄漏含硫、含氮有机溶剂。
- 事故排放:紧急停车时,未反应的原料(如丙烯腈、氯苯)直接排放,形成高浓度恶臭;火炬燃烧不完全,释放醛类、酮类等异味物质。
二、主要恶臭因子
化工行业的恶臭由无机硫化物、含氮化合物、挥发性有机物(VOCs)等多类物质混合构成,核心因子及特征如下:

三、恶臭浓度范围
化工行业恶臭浓度受工艺类型、操作条件及设备密封性影响,差异显著,典型浓度范围如下(气体中浓度):

化工行业恶臭分布呈现 “点源集中、面源扩散、梯度衰减” 的特点,受生产布局、气象条件及工艺强度影响显著:
高浓度核心区
- 定位:反应装置(如反应釜、裂解炉)、原料储罐、废气排放口周边 10-50 米范围。
- 特征:硫化氢、苯系物等浓度可达数十至数百 mg/m³,形成局部高污染区;设备泄漏点(如阀门、法兰)是瞬时高浓度恶臭源,甲硫醇、丙烯腈等物质可能短时超标 10-100 倍。
中浓度扩散区
- 定位:生产车间内部、废物处理单元(废水池、固废场)周边 50-200 米范围。
- 特征:恶臭因子以低浓度混合态存在,如氨(5-15mg/m³)、甲苯(10-30mg/m³),受车间通风或自然风影响,呈不规则扩散;夏季高温时,溶剂挥发加剧,扩散范围扩大 20%-40%。
低浓度影响区
- 定位:厂区边界及下风向 1-3 公里范围(取决于气象条件)。
- 特征:恶臭物质浓度多低于嗅阈值或接近嗅阈值,如硫化氢(0.001-0.01mg/m³)、三甲胺(0.0001-0.001mg/m³),虽浓度低,但因部分物质嗅阈值极低(如甲硫醇),仍可能引发异味投诉;冬季逆温天气时,易形成地面浓度累积,影响范围缩小但强度增加。
综上,化工行业恶臭因生产工艺复杂、涉及物质多样,呈现 “多源、多因子、高浓度、广扩散” 的特点,其中煤化工的硫化物、石油化工的烃类、精细化工的含氮 / 硫有机物是核心管控对象,需结合源头密封、过程收集及末端治理(如吸附、燃烧)实现精准控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