化工行业臭气来源广泛,主要与生产过程中的原料处理、化学反应、产品分离提纯、废水及固废处理等环节相关,具体包括:
- 原料储存与输送: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(VOCs)、硫化氢、氨气等原料的泄漏或挥发。
- 化学反应过程:部分化学反应会产生副产物,如含硫、含氮的气体,或未完全反应的原料挥发。
- 产品精制与分离:蒸馏、萃取等过程中,轻组分或易挥发物质逸出。
- 废水处理系统:污水处理站的厌氧池、好氧池、沉淀池及污泥处理环节,会释放硫化氢、氨气、硫醇、挥发性脂肪酸等。
- 固废堆放与处置:化工废渣(如含硫、含氮废渣)在堆放、发酵或焚烧过程中产生恶臭气体。
- 设备泄漏:管道、阀门、反应釜等设备的密封不严,导致工艺气体泄漏。
化工行业恶臭因子种类繁多,因生产工艺和产品不同而有所差异,常见的包括:
- 含硫化合物:硫化氢(H₂S)、甲硫醇(CH₃SH)、乙硫醇(C₂H₅SH)、二硫化碳(CS₂)、硫醚类(如二甲硫醚)等,这类物质多具有强烈的腐蛋味或刺激性气味。
- 含氮化合物:氨气(NH₃)、胺类(如三甲胺)等,具有刺激性氨味。
-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(VOCs):苯、甲苯、二甲苯、甲醛、丙酮、乙酸乙酯等,部分具有特殊芳香或刺激性气味。
- 其他:如卤素化合物(如氯仿)、脂肪酸类(如丙酸、丁酸)等,也可能产生恶臭。
化工行业恶臭因子的浓度受生产工艺、设备密封性、处理措施等影响,波动较大,大致范围如下:
- 硫化氢(H₂S):在废水处理区、含硫原料处理区等,浓度可能在 0.1~100 mg/m³,极端情况下(如设备泄漏)可更高。
- 氨气(NH₃):在氮肥生产、废水处理的好氧 / 厌氧区,浓度通常为 1~50 mg/m³。
- 甲硫醇:多在 0.001~1 mg/m³,嗅觉阈值极低,低浓度即可被感知。
- VOCs:苯系物浓度一般在 0.1~10 mg/m³,甲醛等在 0.05~5 mg/m³。
恶臭在化工行业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集中性,主要与污染源位置相关:
- 生产装置区:反应釜、蒸馏塔、原料及产品储罐周边,因设备泄漏或挥发,恶臭浓度较高,且因子种类与工艺直接相关。
- 废水处理区:厌氧池、好氧池、污泥脱水间等区域是恶臭高发区,以硫化氢、氨气、硫醇、挥发性脂肪酸为主。
- 固废堆放场:废渣堆放区域及周边,易散发含硫、含氮化合物的恶臭,尤其在高温、潮湿环境下更明显。
- 厂区边界:受气体扩散影响,厂区边界可能检测到低浓度恶臭因子,浓度随距离增加而降低,且受风向、风速等气象条件影响显著。
- 物料装卸区:原料或产品装卸过程中,因挥发或泄漏,可能形成局部高浓度恶臭区域。
此外,恶臭的分布还可能随季节和气象条件变化,例如夏季高温会加剧物质挥发,导致恶臭浓度升高;静风天气则会使恶臭在局部区域积聚。